洋溢着活力与灵性的陈韵竹,自幼便怀揣着对文学与科学世界无尽的好奇与热爱。在全球瞩目的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陈韵竹以她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了令人瞩目的二等奖。这份国家级奖项,不仅是对她文学才华的高度肯定,更是点燃了她心中那团对文学无尽追求的火焰,成为她不断前行、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源泉。
除了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表现外,陈韵竹在理科学习上也同样出色。她凭借扎实的基础、敏锐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在理科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种文理并重的特质使得她在学术探索上更加全面而深入,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独到见解。在2024年高考中,陈韵竹被重庆大学工科试验班(新工科类)专业录取。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陈韵竹的世界,感受她那份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她在文理交融中绽放的独特光芒。
重庆大学(Chongqing University,CQU),简称“重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重庆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
学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卓越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国优计划”首批试点高校。
「我只是平平无奇的
插柳大师。」
谈及选择工科试验班(新工科类)作为自己学术旅程的起点,陈韵竹的眼神中闪烁着一种别样的光芒,她以一贯的直率与诚恳,缓缓道来:“理科的世界,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秘境’,它虽不时常以热烈的姿态回应我,但那份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却如同磁石一般,紧紧吸引着我,让我在解题的海洋中乐此不疲。
学理科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场智力与好奇心的赛跑。它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让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如何抽丝剥茧般寻找答案。我特别享受那种揭开科学原理神秘面纱的瞬间,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解开宇宙奥秘的探险家,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兴奋不已。这些能力,对我而言,不仅是学习路上的得力助手,更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小秘密武器,让我对选择工科试验班这一决定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想象着未来在工科试验班里,我能够亲手参与那些激动人心的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亲手搭建起一座座科技的桥梁;在实验室里,我能够自由地探索、尝试,让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有机会成为现实;更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科技竞赛,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们同台竞技,那种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快感,让我现在就已经迫不及待。
陈韵竹的这份随性与淡然,并非是天生的冷漠或不在乎,而是一种对生活、对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从容与自信。她在填报志愿时的那份不经意间的从容,正是源于她内心对自我选择的坚定与信任。这种态度,不仅让她在学习上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更让她在生活中也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每一个可能。这份随性与淡然,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骨子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
「压力三法宝,
请假听歌奶茶好。」
在学习上,陈韵竹从不刻意追求成绩的顶峰,却总能以一种轻松自在的态度,将知识内化于心。所以,当许多同龄学生苦于高三学习压力无处宣泄的时候,她狡黠一笑,“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会请假,然后自我犒赏——一杯香浓可口的奶茶和尽情地听音乐。音乐,对我而言,是缓解高三重压、驱散沉闷的魔法药剂。即便是禁令之下,那份对旋律的渴望也会悄然滋生,难以彻底禁锢。对于能自我约束的我来说,MP3则成了提升学习与工作效率的秘密武器。”
这种独特的“音乐疗法”,让陈韵竹在紧张的高三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既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又维护了内心的平和与愉悦。
更重要的是,陈韵竹的这份自我管理能力,让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学习并非一味地苦读,而是需要智慧地安排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她的故事激励着周围的同学,让大家意识到,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心灵的滋养与生活的乐趣。然而,即便身为众人效仿的楷模,她亦心有所向,拥有着自己仰望并力求追随的榜样。
「我的同学和老师,
给他们的功德+9999。」
“虽然我一直很佛系,但看到魏蓝同学那么努力,我也不自觉地跟着一起加油。”陈韵竹提及同桌时,眼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她学会了从身边人身上汲取力量,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转化为实际行动。她的努力,不是为了超越谁,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是我身边一个极为努力的典范。从高二开始,她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自律与勤奋,宿舍内的欢声笑语几乎无法动摇她专注学习的决心。无论是课间短暂的休息时光,还是夜晚归寝之后,魏蓝总是手不释卷,或是积极向老师请教问题,那份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然后,我要衷心感谢的是华彦玲老师和罗丹文老师。华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物理学科,在她的引导下变得生动有趣,让许多同学,包括我,逐渐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信心。她的尽职尽责,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勇于探索未知。
而罗老师,则以她的温柔与体贴,成为了我们心中温暖的港湾。记得有次身体不适,罗老师不仅给予了关怀,还亲自为我送来了感冒药,那份细微之处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令人难忘的是,当我随口提及想吃零食时,罗老师竟记在心上,为我买了许多。这样的细节,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师生间那份超越知识的传授,更关乎情感与成长的连接。
此外,还有李兰老师,在我高三下学期面临地理学习瓶颈时,她以独特的“鞭策”方式,激发了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潜力。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克服了困难,取得了进步,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动力。”可能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陈韵竹口称的“逆境”还来自于学校的外语特色活动——英语戏剧节。
「社恐的我,
和聚光灯拼了。」
陈韵竹宿舍的墙上挂着一张图片——“360度全景相机”,仿佛是她内心世界的缩影,提醒着她每一个视角都藏着故事,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镜头。她对着镜子无数次地练习台词,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就像在用那台不存在的全景相机捕捉自己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舞台上,当聚光灯首次聚焦在她身上时,那一刻的紧张几乎让她窒息。但闭上眼,深呼吸,她仿佛又回到了那张图片前,告诉自己:就像全景相机能捕捉周围的一切美景,我也能勇敢地面对并拥抱这个舞台,展现最真实的自我。
随着剧情的推进,陈韵竹完全融入了角色之中,她的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句台词的吐露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观众们的掌声和喝彩声,从最初的稀疏到后来如雷贯耳,是她勇敢迈出那一步的最好证明。她终于明白,原来,真正的恐惧源自于未知和未尝试,而一旦跨越,便是海阔天空。
表演结束后,当陈韵竹站在幕后,汗水与泪水交织在一起,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释然和满足。这次经历,就像是她生命中的一次“360度全景拍摄”,不仅记录了她克服社恐、挑战自我的全过程,更让她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未来的每一个舞台,每一个挑战。
从此以后,每当遇到困难和挑战,陈韵竹总会想起那张图片和那句话,提醒自己要像全景相机一样,勇敢地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无论好坏,都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一些不保证有用的
学习策略。」
当问到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的时候,陈韵竹说,“我或许并不是众人眼中的完美榜样,但我有自己的一套小秘诀。首先,关于学习与兴趣的平衡,我倾向于在周四周五时全力以赴完成作业,甚至超额完成,这样周末就能完全解放,尽情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方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临阵磨枪”,但对我来说,它确保了学习与休闲时间的合理分配,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也能充分放松。
至于学习方法,我特别钟爱睡前阅读这一习惯。尽管晚上的记忆力并非最佳,但阅读不仅能帮助我保持语感和阅读速度,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的语文素养。高中时期,我坚持阅读,即便是高三那年,也至少读了五六本书,其中包括余华和史铁生的作品,它们给予了我深刻的文学滋养。即使时间再紧,我也会强迫自己至少翻阅几页,让心灵得到滋养。
在备考过程中,我遵循三轮复习的策略,但更侧重于难疑点的攻克。由于基础较为扎实,我能够相对快速地回顾基础知识,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难题和查找错题上。我倾向于先独立回顾笔记,再尝试解决错题,以此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遇到难题,我更喜欢自己对照答案解析,而非立即寻求他人的帮助,因为我认为这样更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排斥合作与交流,只是在寻求帮助之前,我更愿意先尝试自我解答。
总的来说,我的学习方法或许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但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访谈接近尾声,我们的话题也转向了更加轻松愉快的方向。当被问及如何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高中生活并展望大学及未来时,她嘴角微扬,给出了一个既接地气又充满活力的回答。
“我的高中嘛,就像是过山车一样,痛苦和快乐的尖叫此起彼伏,但每一刻都超级难忘!至于大学和未来?我打算继续我的‘探险之旅’,目标是考研去中山或者哪里都好,只要能让我继续学习,保持好奇心,我就心满意足了。总之,就是要活得精彩,让每一天都充满乐趣和收获!”
她的回答让我们不禁会心一笑,感受到了她那种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的生活态度。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一定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书写属于她的精彩故事,让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