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教育界,廖俊宁这个名字与化学教学改革紧密相连。他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什么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坚守。
上世纪80年代踏入教育行业的廖俊宁,最初只是湖南一所普通中学的化学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很快脱颖而出。在该学校工作的19年间,他完成了从一线教师到教育管理者的蜕变,历任教导主任、副校长、直至校长。2001年调入长沙长郡教育集团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工作,经历了学校由普通民办学校发展成为三湘名校的过程,学校因为其管理能力优秀派到托管民办学校长沙中加学校担任主管副校长,又经历了学校只有国际部不到百名学生、义务教育“零”起步,发展到后来的高、初、小、国际部四个学部近4000人,为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更立体的理解——既要站稳讲台,也要把握教育发展方向。
作为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和化学教育学会的“双料”常务理事,廖俊宁始终活跃在教学研究前沿。他深度参与湖南省中考考纲修订与试卷评析工作,作为省教育厅、教科院专家组成员频繁送教下乡,将先进教学理念辐射至偏远地区。在教研领域,他参与编撰的十多本教学著作和参考资料成为同行案头必备,主持的课题获市一等奖,参与的教育部、省级课题更摘得湖南省一等奖桂冠。
廖俊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担任行政职务期间,他指导的教师团队斩获教学比武全国一等奖2项、省市一等奖多项。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他培养的毕业生多已成为教学骨干。他的教育理念朴实而深刻:“教师成长了,学生才能真正受益。”这种“以师育生”的思想,体现了他对教育生态的深刻理解。因此荣获“教改全国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虽已年过花甲,廖俊宁仍保持着教育者的本色。他常说:“教育是门慢艺术,需要静待花开。”四十一年教育生涯,他见证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数次变革,始终以谦逊务实的态度参与其中。如今,他以教育督学身份加入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海南外国语学校。在这所融合中外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学校,他将发挥多年积累的教育管理经验,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助力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